浅谈新疆侨务扶贫工作“小、精、准”的做法
2020年no.3 本期策划 作者:常雁
新疆侨务扶贫工作经费不贪多,项目不贪大,独具特色的“小、精、准”扶贫有效做法,产生较好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
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笔者在新疆自治区外事侨务办公室援疆任职。这些年,中央统战部和原国侨办指导、支持新疆外侨办等部门紧密结合新疆扶贫工作实际,精准施策,着重在少数民族特困归侨侨眷扶贫资助、就业培训、民生改善等方面下功夫,有的放矢,摸索出新疆侨务扶贫工作经费不贪多,项目不贪大,独具特色的“小、精、准”扶贫有效做法,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
扶贫帮困不怕“小”,小投入可产生大效果
特困归侨侨眷家庭帮扶,涉及如何选准帮扶对象,如何用小投入产生大效果,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调研,理性分析,不能“好大喜功”,要“号准脉,下对药”。
哈密地区伊吾县哈萨克族贫困侨眷玛利亚一家是特困家庭,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车祸后瘫痪在床,年幼的弟弟不满10岁,全家仅靠当时只有16岁的玛利亚卖水果、鸡蛋及政府补助维持,生活较为窘迫。2015年初,新疆外侨办从扶贫经费中拿出3万元给予资助,哈密地区外侨办积极协调地方政府特事特办,批准用这笔扶贫资金让玛利亚在家中经营小买卖。玛利亚就这样一边经营买卖养家糊口,一边照料母亲生活起居,一边供弟弟上学。
哈密外侨办协同妇联、残联等部门发挥各自专长和资源优势,时常前往看望、关心、慰问。经过几年共同帮扶,玛利亚用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小买卖变成小超市,雇佣2名残疾人做帮手。摆脱贫困后,玛利亚主动归还当年的3万元,提出用于帮助其他贫困侨眷家庭。
这件事在当地引起良好反响,村民们亲眼见证了玛利亚家由贫困到致富的变化,对侨务部门真扶贫、扶真贫赞叹不已!村民纷纷议论说:她在海外有亲戚,在“上面”也有“亲戚”呢!我们知道,这个“亲戚”就是各级统战部门。村支书记也告诉我,玛利亚能干又实在,还会经营,现在提亲的多着呢!
工作感悟:扶贫工作关键是要“雪中送炭”,不一定以捐助资金多少、捐赠项目多少论“英雄”。统战部门通过帮助贫困归侨侨眷搭建致富平台,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树立用自己双手摆脱贫困的意识,引导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在扶贫攻坚道路上的真切关怀并心存感激。各级统战部门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要找准发力点,“小”投入也可产生“大”效果。
扶贫模式重在“精”,帮扶要在点子上
统战部门不是扶贫工作责任主体,许多事不能大包大揽。如何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如何体现长期有效的精准扶贫,如何使贫困归侨侨眷精准脱贫,需要我们精打细算,认真筹划,“量体裁衣”。
自2012年起,喀什地区外侨办利用每年国侨办发放的10万元培训经费,并争取到当地政府配套资金400多万元,依托喀什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连续举办9期归侨侨眷技能培训班。开设挖掘机、装载机、电气焊、餐饮服务等课程,12个县、市800多名少数民族归侨侨眷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外侨办负责食宿和培训费,学员只需自付交通费。
学员毕业后80%到“中巴经济走廊”公路建设中就业。由于就业地点离家近,生活习俗相近,语言交流畅通,学习专业对口,毕业学员很快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参与者。此举不但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劳务输出,使贫困归侨侨眷家庭增加收入,还为助力配合国家工作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持。
喀什归侨侨眷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越做越“精”,越做影响越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昌吉州外侨办学习“喀什经验”,也利用8万元侨务扶贫资金,以哈萨克族传统手工刺绣为“着力点”,联合现有民营刺绣合作社,培训贫困归侨侨眷“家庭绣娘”,使她们在农闲时节或到合作社、或在家庭中进行刺绣生产,绣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后销往蒙古国,人均3天可创收240元人民币。此举既传承弘扬了民族传统手工艺,又为家庭创造经济收入,还为国家出口创汇,一举多得。塔城市也派出由市领导带队的调研组赴昌吉州“取经”。“喀什经验”使我们摸索出新疆侨务扶贫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路子。
工作感悟:喀什地区外侨办在扶贫方面不但做得“精”细,工作思路也“精”明。统战工作涉及面广,要粗中取“精”,扶贫对象要有的放矢,将统战扶贫工作纳入地方党委、政府“一揽子”扶贫规划,争取配套资金支持。同时,注重引导贫困归侨侨眷自觉自愿加入到脱贫队伍中来,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自我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统战部门凝心聚力、助力脱贫攻坚的目的。
选择项目要看“准”,选准后要努力作为
扶贫项目不能一蹴而就,原本简单捐赠牛羊“借鸡生蛋”的美好扶贫愿景,在现实中,由于人为拔高农民自身素质,忽视他们的内在决定因素和客观局限性,到头来往往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为防止依赖心理,新疆的做法是与当地政府配合,看准适宜畜牧养殖的自然基础和发展前景,因势利导,以点带面,久久为功。
昌吉州奇台县坎尔孜乡华侨村是我国行政区划中少数以“华侨”命名的行政村之一,也是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归侨侨眷相对集中聚居的地区,居住着归侨侨眷46户百余人。由于当地人多耕地面积少,生产力低下,且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绝大多数归侨侨眷家庭生活十分拮据。
2015年起,国务院侨办先后拨付70万元扶贫经费作为启动资金,新疆外侨办协调当地政府扶贫部门给予支持,投资建成占地80亩综合养殖基地,建设了10座养殖大棚、1座自动化挤奶大棚、3座饲料存储大棚和1座检验检疫工作室,成立坎尔孜乡华侨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北京市“侨商企业西部行”的海外侨胞捐款50万元,购买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的奶牛和种羊,捐赠给贫困归侨侨眷家庭,鼓励他们以牛、羊入股,形成了享受政府扶持政策——通过社会慈善捐助——实行集体统一管理——采取大户经营承包——达到企业直接收购——实现个人受惠脱贫的“政府 集体 企业 农户”产业扶贫模式,使受助贫困归侨侨眷家庭当上“股东”,每年按利润固定参与“分红”。同时,每户派1人参与合作社工作,逐步通过劳动走上特色养殖良性循环的脱贫道路。
目前,这个项目已成为当地养殖业“龙头”,周边临近村老百姓也都将牲畜送到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饲养,扩大了经营规模。不但引导、扶持贫困归侨侨眷走上参与式脱贫道路,还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脱贫,起到“帮扶一个人,脱贫一家人,带动一片人”的效果,践行“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庄严承诺。
工作感悟:选“准”扶贫项目,就要与当地政府扶贫路子和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针对特殊群体贫困状况,充分利用普适性扶贫政策,在选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贫困归侨侨眷家庭脱贫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小规模,广覆盖的扶贫项目,发挥统战资源优势,这是提高统战扶贫效率的关键。
这些年,新疆外侨办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铿锵前行,努力作为,为助力新疆脱贫攻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做好少数民族贫困归侨侨眷扶贫工作,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央统战部离退休干部工作局二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