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侨校特色 助力外国青年感知中国
2021年no.3 本期策划 作者:中央统战部十局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以下简称“两校”)牢记总书记嘱托,充分发挥侨校特色,在创新内地生、港澳台侨生及留学生三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进一步致力于将华人学生、留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我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带领外国青年学习交流提升中国认同
2020年,暨南大学积极组织该校国际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巴基斯坦学生的回信精神,并参与广东省政协的专项调研座谈会。在学习活动中,国际学生纷纷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了解与认同。巴基斯坦学生乌志安对中国政府为国际学生提供的学习交流平台表示感谢。他说,“成为暨南大学的一员令我梦想成真,这里的老师们都很友好,激励我从零开始学汉语。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帮助满足学生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日常生活、防疫和医疗方面的需求。我们整个国家都非常感谢习近平主席对在中国的巴基斯坦学生的关心。”工商管理专业马来西亚学生尤初煊说,“看到习近平主席给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激动,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体现了对我们留学生的关心与爱护。虽然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世界的步伐,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能力与实力。中国政府一视同仁地给予我们关心和爱护,我们与中国、与学校并肩作战、齐心抗疫,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巴基斯坦学生雅芙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感到振奋,她说,中国政府采取的抗疫举措快速、有效,保障了国民的健康和安全,也让来华留学生感到温暖。对疫情带来的困境,学校精心安排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质性帮助,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得以顺利完成专业学习。她深切感受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中国为确保外国人的安全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以及他们对自己国民的关心。
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4月16日,华侨大学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邀请了集美陈嘉庚研究会会长陈经华教授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为主题,为来华留学生作专题讲座。听了陈经华教授以丰富的史实讲述陈嘉庚先生和中国共产党赤诚交往的故事后,来自厄瓜多尔的留学生耿绍晨说,“通过陈嘉庚先生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力量。”来自缅甸的华裔学生马顺宇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也想创办一所华文学校,让家乡的华裔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鼓励外国青年了解中国感悟中华文化
2020年11月,由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东行”活动正式启动。作为百年侨校,暨南大学的使命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而这正与“看中国”以外国青年的目光看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内核不谋而合。来自巴基斯坦、莱索托、尼日尔、刚果(布)、博茨瓦纳、加拿大、泰国等国的暨南大学国际学生受邀参加活动,他们与暨大的中国同学一起组成拍摄团队,在广州和梅州两地拍摄了多部关于“农事、农家、农人”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主题影片。在全国100余部外国青年拍摄的纪录影片中,暨南大学国际学生的作品脱颖而出,其中巴基斯坦学生萨尔玛拍摄的《光》荣获全国一等奖(一等奖全国仅2部作品)。该作品展现了暨大国际学生、来自也门的萨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留居中国的坚守,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出深刻内涵和格局。尼日尔学生纳西拍摄的《阿齐兹,我亲爱的》荣获最佳艺术表达奖。暨南大学也荣获最佳组织奖。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外青年的友好交流,更让外国优秀青年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进行了亲密接触。
暨南大学还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由教育部国际司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承办的“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征文活动暨短视频大赛,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自己的校园生活和中国印象,展现出团结合作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手段。加拿大学生嘉乐的短视频作品《加拿大小伙的广州慢生活》荣获全国特等奖。嘉乐在视频中回顾了自己来广州求学前后的心理感受,表达了对广州生活的感悟。此外,泰国学生徐素心的文章《五味杂陈的一学期》获得征文大赛特色奖。文中细致描述了疫情以来其在泰国家中坚持上网课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暨南大学在此次比赛中也荣获院校优秀组织奖。
为展示客观真实的中国青年形象,华侨大学组建了“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目前已形成“一带一路我带路”“中国真奇妙”“中国疫苗在海外”等系列短视频节目品牌,已有美国、爱尔兰、安哥拉等16个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参与拍摄和传播。近期,“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采访了来自美国、爱尔兰、印度尼西亚、泰国、赞比亚等国的外国青年,外国青年畅谈眼中的中国青年。来自缅甸的郑玉珠分享道,“我发现中国青年很爱国,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理想总是和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陈俊伟对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提到的“开放包容”印象深刻,“我从身边的中国青年身上也能够感受到。他们非常愿意尊重和了解各个国家的人和文化。”来自安哥拉的比特疫情期间一直待在中国,“我觉得中国青年对外国人非常热情友好。因为疫情我没有办法回国,中国朋友就会主动关心我,是他们的热情友善让我在中国有了家一样的感觉。”
组织外国青年开展实践点亮中国印象
2020年10月,由暨南大学环境学院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举办的“区域海洋减塑——青年捡拾行动”在深圳大梅沙海滩举行。来自厄瓜多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也门等5国的暨大国际学生受邀参加,与中国学生一道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外学生志愿者分小组对沿海沙滩的固体垃圾进行捡拾,并向游客们介绍了遗弃的塑料垃圾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带来的危害。来自菲律宾的学生志愿者格雷斯表示,这项活动提高了自己对海洋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的了解,同时也向年轻人宣传了海洋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于促进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有重要意义。
“五四”前夕,华侨大学组织外国留学生前往沙县探寻中国乡村振兴的秘钥,用镜头记录下中国人勤劳、智慧、无私的精神品质。在走访沙县小吃连锁企业时,留学生以“沙县小吃产业发展战略”为题开展调研,来自秘鲁的万昭悦谈道,“沙县小吃的快速壮大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创造力,打造特色品牌、发展连锁企业、创新便捷包装等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的措施都体现出了中国脱贫致富的智慧。”“沉浸式”的乡村研学让留学生亲身体验沙县小吃走向世界的奥秘。来自老挝的周梓媚体验了沙县小吃的烹饪过程,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沙县小吃能够开遍大街小巷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很勤劳。给扁食捏褶真的好难,做一顿看似简单的沙县小吃真的很辛苦,我很佩服中国人的吃苦精神。”在沙县,留学生看到的不仅是脱贫攻坚的精神,还有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大学毕业回到夏茂镇当“村官”的青年党员罗洪枥在夏茂镇文昌宫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建立的历史,她还告诉同学们,“我选择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是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想让家乡变得更好!”来自菲律宾的李华健对此也有了新的体会,“以前我就听说有很多中国大学生放弃了更好更舒服的生活条件,他们很无私,现在我更觉得他们很有担当,都非常了不起!”
多年来,两校积极组织外国青年感知中国系列活动,通过影像计划、征文比赛、公益行动、学习活动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外国青年融入中国、感知文化、积淀情怀。尤其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时代背景下,两校鼓励外国青年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记录眼中的中国人、中国事、中国情,使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