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2022年no.1 观点摘编
积极发挥华侨华人作用
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广东是侨务大省,海外粤籍华侨华人达3000多万。积极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作用,更大力度激励他们参与国内大循环,依托他们助力国际大循环,在广东形成内外循环合力和枢纽,对广东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积极发挥华侨华人在促进广东省打造内外循环链接地的重要作用。引侨资聚侨力,助力广东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功能;借助侨商网络,助力广东增强联通国际循环功能,包括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国际共建以及支持跨境电商平台打造双循环商业链。
其次,积极发挥华侨华人助力广东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地的国际人才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吸纳海外优秀华人专家;积极吸引优秀留学人员来广东工作创业;高起点打造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产业基地。
再次,积极发挥华侨华人在助力广东打造中外文化交流支撑地的积极作用。善于借助“根亲”文化的作用,积极发挥海外华人媒体的作用。
最后,全面优化政务商务环境。进一步统筹全省涉侨力量,加强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疏通堵点,加强部门间、政策间协调,进一步出台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或相关配套措施;加强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侨务资源涵养。
——黄小彪,黄静,潘玉舒:《积极发挥华侨华人作用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原文载于《中国发展》2021年第6期。
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国同世界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人民币国际化互动关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华侨华人作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依靠,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展齐头并进,让住在国人民对中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中国近十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巨大,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大大减少跨境贸易和资本流动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从而为中国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同时相比某些国家,中国政治环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币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对于华侨华人来说是一大安全保障。
建议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持续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及完善的人民币清算系统十分重要,同时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掘市场潜能,有效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张琳馨,张向前:《新时代华侨华人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原文载于《特区经济》2022年第1期。
近代佛山华侨捐赠侨乡慈善事业研究
海外华侨捐赠国内侨乡的慈善行为肇始于晚清。佛山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近代佛山华侨积极捐赠侨乡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慈善公益事业,为佛山社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代佛山华侨捐助侨乡慈善事业以救灾赈济、兴办教育为主,同时捐助修路造桥、医疗卫生、其他公共设施建设等社会民生福利事业。
其捐赠特点有三:首先,在捐赠对象上,除了个别华侨的慈善捐赠范围超出家乡外,大部分慈善捐赠多局限于华侨的来源地,这与近代海外华侨强烈的宗亲意识和乡土观念密切相关。其次,在捐赠领域和方式上,多是救助性慈善,以灾害赈济、兴办教育为主,兼顾侨乡其他民生福利事业。慈善捐赠的主体除了个别华侨社团外,大多是华侨个人,尚无专门的华侨慈善机构负责慈善事业的运作和管理。慈善救济的方式多采取直接的捐钱捐物,是一种简单粗放的“输血式”慈善。最后,近代佛山华侨慈善捐赠规模较小,这与近代佛山华侨的世界性分布和经济实力不强、佛山华侨分散在世界各地等有关。
近代佛山华侨捐赠家乡慈善事业是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重要表现,也是近代华侨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海外华侨社会的延伸。
——黄素芳:《近代佛山华侨捐赠侨乡慈善事业研究》,原文载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20世纪以来斯里兰卡
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机制研究
斯里兰卡与中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华侨华人是中斯双边友好往来的重要使者。2021年居住在斯里兰卡的华侨华人约5000人(含中资人员约3300人)。20世纪上半叶,斯里兰卡的老华人主要来自湖北、山东、广东等地。早期主要从事卖纸花、镶牙和卖布等行业,后期将业务拓展至餐饮和酒店,且表现较为出色。第三代斯里兰卡华人大多是华人与斯里兰卡人的混血儿。斯里兰卡老华人的文化涵化与对华文化记忆成反比关系。随着“时间差”的增大,斯里兰卡老华人出现原生民族特色和情感连接“隐形化”,文化认同逐渐减弱趋于“关闭”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中斯建交,老华人与新华侨文化交流机会增多,打破因“时间差”而导致文化认同减弱的僵局。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斯合作的基建和援助项目迅速增加,旅游等周边产业迅速发展,斯里兰卡华侨人数进入高峰期,斯里兰卡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有“隐形化”向“再构建”过渡的趋势。系列积极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共情唤醒了老华人文化记忆。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保留度与个体自我归类紧密相连,在文化认同“再构建”中仍有差异性和不定性。“再构建”的目的并非促使华侨华人“再华化”或者“再中国化”,而是实现文化的多元创新。
——余嫒嫒:《隐喻的开关:20世纪以来斯里兰卡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机制研究》,原文载于《世界民族》2021年第6期。
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
起源、发展与特点
浙江是中国重点侨乡之一,浙江乡亲向海外移居的历史久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关于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缘起,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出国记录是20世纪初的青田人。
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主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前,特点是:大部分保留中国国籍,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总体来说文化程度较低;多数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经济状况较差;多是无组织、无团体的。第二阶段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特点是:出国人数较少;进入东欧的中国人人数较少;多数华侨转变成了外籍华人。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点是:移出地和侨居国既广泛又集中;移居到欧洲各国创业的新移民形成海外浙商主体,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经营领域逐步扩展。第四阶段是苏东剧变之后,特点是:性别比例趋于合理;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华侨华人活动趋向集中,即云集“中国城”或“唐人街”,建立工商结合的综合型的经营网络;社团逐渐增多;代际认同发生深刻变化,老一辈仍对中国有较强的认同感,新生代则更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
——胡文静,张海燕,孔寒冰:《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起源、发展与特点》,原文载于《八桂侨刊》2021年第4期。
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闽南方言地区有众多旅外华侨,闽南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是重要的通行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方言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是联结海内外同胞的重要纽带。二十多年来,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方兴未艾,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力量不断增强;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断扩大;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不断多样化。
随着汉语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加快,海外汉语方言与国内汉语方言一样呈萎缩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调查,未来研究仍大有可为,具体推进路径:扩大调查地区,深入挖掘此前尚未被关注的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将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即在了解掌握当代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的基本面貌的基础上,关注其历时的演变动态;多角度对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进行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学、文化学角度来研究;开展海外华人社区汉闽南方言的多模态的记录和研究,包括录制第一手的音视频并加以处理、收集整理海外各地相关文献、拍摄和整理相关图片资料、建设网络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博物馆。
——吕晓玲,江金瑶:《海外华人社区闽南方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原文载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