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2023年no.1 观点摘编
智利华人社团的发展历程、特点与趋势
从19世纪的“苦力”移民到21世纪的新移民,智利华侨华人从几百人发展到如今超过3万人,谋生方式也从在硝石矿打工、开杂货店等发展到如今涉足中餐业、批发业和进出口业等诸多行业。21世纪以来,随着中智交往的日益密切,来自中国各个省份的新移民迁往智利,使智利的华人社会形成了一定的代际差异。此外,智利华侨华人在经历被边缘化、被排斥的不公平遭遇之后,经过长期奋斗和抗争,逐步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构建中智交往桥梁的“模范族裔”,对智利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智利华人社团发展体现出新老移民社团代际差异、华商同乡商会承担重要角色、行业社团崭露头角等特点。经过长期发展,智利华侨华人建立的业缘、地缘性社团以及华商同乡商会在智利华人社会中较为突出,在推动华侨华人团结进取、提升华侨华人形象和地位以及促进中智两国之间联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这些华人社团的发展壮大也促使智利华社朝着去地缘化和经济化、政治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推动当地华侨华人建设更加稳固的团结网络、发展经贸的同时也使智利华侨华人作为少数族裔被边缘化的境况得到初步改善。
——李璐:《智利华人社团的发展历程、特点与趋势》,原文载于《八桂侨刊》2022年第4期。
试论中国侨乡发展的分期及其形态变化
发展分期是中国侨乡研究领域最基本的学术问题之一。按照以中国为主、关注侨乡民众参与、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三个原则,贯穿中国政局变革、华侨变化和世界格局演变三条主线,从侨乡“实体”的出现、侨乡“观念”的形成,直至侨乡“认同”的建构。中国侨乡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经历了质变形成(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19世纪末到1911年)、成熟发展(1912年到1949年)、转型发展(1949年到1978年)、全面发展(1978年至今)5个时期。
侨乡与国家的互动关系有着质的差别,从而表现为近代侨乡、现代侨乡和当代侨乡三种文化形态。近代侨乡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治空间;进入转型发展时期,侨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全面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宗族自治成为历史,塑形为现代形态;全面发展时期,侨乡的意义从传统的经济领域广泛地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战略地位凸显,呈现出当代形态。三种形态的转化演变,反映了其资源从“侨乡”走向“国家”,逐渐显现出世界性;其地位从“地域”走向“全局”,逐渐纳入“国家战略”的发展规律。
——张国雄:《试论中国侨乡发展的分期及其形态变化》,原文载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华裔新生代留学生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
新时代华裔新生代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主体部分,成为连接国内外民族血脉的关键。由于现实生活中语境环境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归属与认同产生了变化,对中华文化逐渐感到陌生,在对中华文化认同方面涌现出许多新问题。高校为海外华裔新生代提供了学历教育的渠道,在促进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推动华裔新生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校在开展华裔新生代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可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开展华文教育,帮助他们系统学习中华文化,包括搭建教育平台、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多层次合作等措施。二是开展“寻根”系列活动,高校之间可联合举办寻根夏令营、拓宽寻根活动参与生源的覆盖面、提升活动的品质与内涵。三是针对新生代心理特征,采用现代表达形式,优化文化传播效果。四是促进高校文化交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交流方向由“单向传输”向国内生和留学生的“双向沟通”转变,实现文化交流融合常态化,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胡雪松:《华裔新生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原文载于《教育探索》2023年第1期。
中国致公党是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主组成的参政党,有着丰富的为侨服务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致公党开展一系列侨务工作:一是为侨发声,呼吁制定保护海外华侨的政策;二是发挥侨力,号召华侨回国投资支持抗美援朝;三是保护侨益,团结侨胞拥护土地改革;四是凝聚侨心,开展对侨宣传教育和帮助安置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致公党
侨务工作历史回顾与经验探讨
中国致公党侨务工作优良传统历史经验总结如下:第一,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一员和以“侨海”为特色的政党,积极反映侨胞诉求、维护侨胞利益、发出致公声音,为国家制定和完善侨务政策建言献策是致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第二,加强与海内外侨胞、留学生等群体的联系,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是致公党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独特贡献的重要途径。第三,深入了解侨胞的具体诉求,有区别地照顾侨胞的合法权益,帮助侨胞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加强对侨胞的团结、教育、宣传工作,特别是让海外侨胞更多了解和理解国情,达成共识,是致公党有效开展侨务工作的重要方法。第四,以“侨海”为中心加强自身建设,吸收或团结更多的归侨、侨眷和归国留学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加强与传统侨团、新生侨社和广大侨胞的联系,壮大海外统一战线队伍,是致公党保持“侨海”特色和优势的优良传统。
——冯雪彬:《新中国成立初期致公党侨务工作历史回顾与经验探讨》,原文载于《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意大利华侨华人多元赋能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以“双循环”为理念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海外华人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意大利华侨华人作为中意两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自20世纪70年代中意建交以来深耕两国双边合作事务,特别是在2004年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缔结、2019年中意“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签订等重大节点均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具体体现在畅通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外交合作、带动侨乡基础建设、构建区域一体化以及助力产业结构现代化等方面。
在当前社会环境和国际局势背景下,意大利华侨华人在参与中国新发展格局时,需在已有贡献基础上进行多元赋能。首先,关注华人社会内部的稳定运转,留意各领域出现的商机,提升华人在当地社会之声誉。其次,关注国际局势的走向,强化自身应对能力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对中国时政和国情变化予以重视,进而融入中国的发展格局中。经过多元赋能,意大利华侨华人将为中意“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内外双循环的平衡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于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地区传播的重要媒介。
——夏培根:《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意大利华侨华人多元赋能》,原文载于《八桂侨刊》2022年第4期。
国内华侨农场研究述评
华侨农场是中国特定时期为安置回国归难侨成立的国家组织和社区。从研究现状看,华侨农场研究集中于华侨农场的建立、管理、改革政策研究,华侨农场的转型实证研究,华侨农场的文化研究,以及华侨农场中归难侨的身份认同研究。华侨农场作为中国华侨研究的一部分,在特殊的移民安置措施、独特社区的改革与认同、文化现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华侨农场研究在持续性和对侨眷群体的关注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为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加强华侨农场研究的具体途径如下:一是加强与“一带一路”的融合研究,加强华侨农场对外文化联系及文化多样性、国际视野下华侨农场的解读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关于华侨农场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二是加强专业的综合研究,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建立起有效的综合研究是未来扩展华侨农场研究视野的一个重要途径。三是加强对第二、三代侨眷的专题研究,如身份感和认同感建立、教育情况、语言使用情况、社会融入情况、文化多样性比较等问题。
——祝阳,宁丽丽:原文载于《大理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