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华人生存状况及其与当地族群关系(2)
2014年no.2 海外纵横 作者:周海金
华人对非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华人在非洲的投资经营活动促进了非洲社会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非洲基础设施落后与制造业薄弱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而造成基础设施落后与制造业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来投资严重不足。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例如,2005年美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石油领域,只有10%投资于制造业。与西方投资相比,中国投资者并没有集中在资源开发领域,而是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方面。截至2007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已为非洲的有关项目提供了132亿美元的贷款,其中电力行业的贷款占40%,交通运输占20%,电信占12%。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4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60%,其中建筑和制造行业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今后3年,中国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重点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这对于改善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城市给排水以及学校、医院,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提高非洲国家自主发展能力,加快非洲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贝鲁卡曾经表示: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将激发非洲经济发展活力,使非洲能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越来越多地流向服装制造业、电信、家电产业及零售业、渔业和服务业领域,可使非洲经济避免过度依赖资源行业。2011年,非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穆萨利·恩库贝也表示,中国并没有通过与西方传统的投资者进行所谓的“恶性竞争”,更没有因此给非洲众多发展中经济体带来麻烦;相反,中国在基础设施和技术知识领域方面的投资使非洲国家受益匪浅。非洲之所以从中国的大量投资中令受益还在于,中国向非洲提供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时不要求民主、管理和人权等前提条件,赢得了很多赞扬。
第二,华人的大量涌入以及“中国商店”的快速增加,提高了非洲民众的购买力,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较早来到非洲的华侨华人基本都是从事小生意,由于他们经营灵活,可以赊账,主张薄利多销,并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因此,很快占据了当地市场,这就吸引了更多在非华人纷纷开设店铺,直至今日,批发零售业依然是大多数华人从事的普遍行业。随着“中国商店”的增加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华人会选择将店铺开到更为偏僻的乡村和地区,从而大大降低了当地生活用品的价格,有利于改善人民的购买力和生活状况。
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人是东非传统的游牧民族,在中国商店进入他们的生活前,他们都是光脚,现在也有很多人穿上了鞋子,而这些鞋子大多来自中国商铺。再以佛得角为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华人商铺遍及全国各地,日用消费品价格大大降低,当地民众生活得以改善。此前很多人一直靠在欧洲打工的亲友邮寄旧衣服和生活用品,现在他们可以在本地市场上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第三,在非华人与在非中资企业通过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了中非双方的优势互补,从而为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政府一向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要求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在非洲投资的企业普遍注重环境保护和安全质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维护当地劳工合法权益,开展属地化经营,培养大批当地人才,促进东道国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末中国对非投资合作企业直接雇佣当地员工30万人,培训当地员工约5.4万人,捐款捐物共计5551万美元,义务修建道路218公里,无偿为当地建设了15所学校和79家医院。
第四,在非华人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对非洲民众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今日的非洲各国依然处在现代化巨变之中。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非洲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会逐步淡化, 与此同时, 自主、平等、竞争、开放、效率、秩序、创新等意识会逐步成为人们的主导观念, 进而全面推动非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在这个巨变的过程中,中国人对非洲民众的生活、工作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冲突的逐渐增多与不容忽视
总体而言,今日在非华人正日益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努力与当地族群友好相处。但与此同时,双方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冲突也无处不在。随着中非关系的深化与华人数量的增加,在中非人员的交往中,当地百姓对在非华人也出现了很多怨言,例如:很多华人不说当地语言,很少与当地居民交流;华人兜售假货及劣质货,在当地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部分非洲民众认为华人从事零售业抢占了他们的饭碗,等等。
非洲华人与当地族群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在非华人与非洲某些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在非华人与非洲某些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主要发生在经贸领域。在这一点上,非洲民众的情绪也是矛盾和复杂的,一方面,非洲民众欢迎中国人和中国商品的进入,这样他们的购买力提高,可以买到很多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但另一方面,大量中国人和中国商品的进入,又给非洲劳动力市场和商业带来了竞争。因此,与中国企业和商店有竞争关系的非洲商人构成了批评中国的主要群体。
在失业问题上,一些媒体和非洲人也将矛头指向中国,指责中国企业雇佣当地员工过少,认为中国小商人侵占了非洲当地民众的饭碗。而事实上,非洲失业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原因在非洲自身,而不是中国。在今日非洲,大多数中国企业主要是雇佣当地劳工,为非洲民众提供了数万个就业的机会。而大量中国批发商的进入,解决了很多非洲妇女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他们从中国商人那里批发商品,然后再转手卖出。
第二,西方部分媒体的恶意扭曲与煽风点火使部分非洲人对华人的观念和态度朝着消极化态势发展,从而为在非华人的安全处境埋下诸多隐患。由于西方媒体对非洲国家强大的影响力,其对中国对非政策的污蔑不仅严重地损坏了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而且极大影响了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和行为,一些非洲人和民间组织也对中国在非洲的发展产生疑虑。
第三,在非华人封闭的居住与生活习惯使得中非民众彼此间沟通不足,从而容易引发猜忌和冲突。中资公司习惯“封闭式管理”,中国劳工不住在当地社区,而是中国人与中国人一起居住在封闭的大院,与当地社会完全隔绝开来,联系很少。他们长时间的孤立经常导致很多完全没有根据的谣言。除了无端猜忌,双方民众交流不足造成的另一后果就是相互间的漠视与不宽容。如此一来,偶然的因素就可能激化平日的宿怨,导致冲突发生。
第四,近年来,赴非华人数量日益增加,这些人的教育程度和素质也各有差异,一些人对非洲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一无所知,再加上对自身的行为不加约束,因而经常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招致当地人的反感。
三、在非华人规避安全风险与改善族群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目前居住和工作在非洲国家的人数如此之多,使得保护所有这些人的安全成为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面对无可避免的安全风险和族群冲突问题,要保护好在非华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改善他们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不仅应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努力,还应该在媒体合作方面加强。
1.中国政府要完善领事保护机制,同时与非洲各党派和部族建立良好关系。
领事保护是中国政府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的领事保护机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未来在非华人的安全保护要求中国领事保护方式更加多样化,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同时各部门要共同努力,积极开展领事保护工作,稳妥高效处理众多重大突发安全事件。在完善国家在非领事保护机制的同时,中国还应该跟非洲各党派和部族多打交道,扩大情报面。非洲是个部族社会,也是个人情社会,很多时候通过诸如部族、宗教、地方上的关系斡旋、搭桥或试探,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企业要加强本地化及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的规范化管理。尽管大部分在非中国企业在非洲很好地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回馈了当地社会。但是还有部分中国在非企业还存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在非企业要融入当地社会,得到当地政府与民众的支持,必须要加快企业的本土化进程,加强企业各方面的规范管理,遵守非洲国家各行会的要求和标准,遵守当地的劳动保障法和最低工资标准;充分雇用和培训本地员工,为当地居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回馈当地社会,与当地民众、社区保持良好关系,积极主动参与当地社区与社会的公益事业等。
3.在非华人要自觉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作为公民个人,到非洲留学、旅游、经商、务工,要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出国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前往国的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一方面,个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有法律意识并严格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个人应注重了解所在国的社会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尤其不要触犯当地的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
4.加强中非媒体合作,促进对外沟通与信息披露。中国媒体在非洲参与的不足,使得中国在非洲话语权严重缺失。一方面,对西方部分媒体的恶意批评与歪曲不能做出及时有力的回应,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中国人在非洲的贡献和善举由于没有对外沟通和披露,得不到非洲民众的了解和认可。未来的中非交往中,加强中非媒体合作以及中国在非洲的话语权刻不容缓。借助媒体对广大在非华人的贡献和善举多加宣传报道,不仅有利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有助于广大非洲民众了解客观、真实的中国人,从而改善在非华人与当地族群的关系,很多安全风险也能自行消除。
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中国移民跨越遥远的距离来到非洲大陆。尽管大多数华侨华人来到这里并非是中国的政府行为,但对当地而言,他们就是中国的代表,他们的一举一动成为当地人认知中国和中国人的直接素材来源。因此在非华侨华人的问题不仅涉及海外公民个体的利益,更关乎国家的利益与形象,值得我们重视与警觉。
中非民间交往,以及双方民众相互认知的深化,有赖于在非华侨华人的经济成就、与当地族群社区融入的努力与程度,以及对于居住国的贡献。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除少数的移民个人取得突出成就外,作为一个整体,在非华侨华人移民还没有融入当地社会,尚处于所在国社会的边缘地带,同时还面临着系列的安全问题。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中国移民难以融入非洲社会的绊脚石。但是,在一些非洲国家,部分中国人已经适应了当地情况,了解了当地语言,并接受了他们的习俗,这些与辛勤工作相结合的自我适应策略可能帮助他们克服地方障碍,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成功。-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