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
2014年no.3 华文教育 作者:陈水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和制胜法宝。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华文教育工作也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以谋划,实行“更新换代”,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只有这样,华文教育才能“历久弥新”、“历久弥坚”,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力学”分析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既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要求,更是华文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方方面面共同“使力”的必然结果。
首先,华侨华人的强劲需求是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浓厚的故乡故土观念,认祖归宗是中华儿女重要的文化品格。因此,广大侨胞漂洋过海、移居他乡之后,毅然创办各类中文学校,教授自己的后代学习和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用文化把“根”留住。无论是中国积贫积弱时,还是自己身处艰难环境中,华侨华人兴办华文教育的信念从未动摇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这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祖(籍)国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侨胞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情持续高涨,对华文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这种强劲的内在需求成为新时期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国热”、“中文热”是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推力。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兴衰与这个民族的强弱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国际社会对“中国速度”、“中国模式”越发惊叹和好奇,纷纷走进中国,希望能近距离探究其背后的奥秘。掌握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把“金钥匙”,更成为许多人职场竞争的新优势。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中文热”持续升温。据介绍,全世界现在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超过4000万。华文学校源于华社、根植海外、数量庞大,民族性与本土化兼具,优势突出,因而成为许多友族朋友争相就读的首选。“中国热”、“中文热”对华文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有挑战,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再者,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是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压力。“中国热”、“中文热”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力量投身其中。目前,汉语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化已初具规模。除分布广泛、数量庞大的华文学校外,据一些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底,全球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100多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另据孔子学院总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面对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汉语教育,华文学校也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加快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
二、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举措分析
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延绵至今,十分不易。在自主发展进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模式各异、水平不一。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主要是要解决大家“向前看、齐步走”的问题,即回应需求、着眼未来、加强规范、齐头并进。为此,重点应在“标准化”、“专业化”、“正规化”上下工夫。
(一)标准化建设是基础。国民教育系列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套严格的办学标准和教学要求加以规范与指导,而华文学校多由侨团或侨胞个人兴办,自由度较大,大多没有标准可依,这是制约华校发展和华文教育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组织专家根据华文教育的使命、任务,结合不同模式的办学特点和不同国家的办学环境,研究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指导大纲,为华文学校办学提出相应的参照标准和考核依据。
比如,可以对全日制和周末制华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分别研究制订出一般性指导纲要,供它们结合各自实际吸收采纳,也可以针对华文教育重点国家专门制订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国别性指导纲要。同时,也可以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继续向下延伸,分领域制订相应的实施标准。比如,华文教材编写大纲、华文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大纲、华裔青少年汉语水平测试大纲等。
(二)专业化建设是关键。教材和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两大关键性因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十年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已初步建立起了从幼稚园到初中相对完整的主干教材体系,能基本满足海外华校的“温饱需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面向华文教师常年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基本达到了高频率、广覆盖、多受益。
在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要在以往基础上,从“大众化”迈向“专业化”。教材方面,在继续完善主干教材体系的同时,应重点组织力量编写适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教材,并注意同当地国民教育要求相衔接,不断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权威性。教师方面,要一手抓好现职华文教师的系统培训,依托“三位一体(培训、考核、认证)”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以适应华文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手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开展师范类学历教育,为华文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的生力军。
(三)正规化建设是方向。所谓“正规化”,我的理解是要解决华文教育的“认可”问题。历史上,华文教育长期游离于当地主流教育体制之外。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国家将华文学校纳入当地主流教育体制内,但从总体上看,大多还是属于课后教育和补习性质类。伴随着“中国热”、“中文热”的出现,华文教育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官方将中文纳入选修课或必修课,并承认华文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实现“学分认可”乃至“学历认可”,使华文学校在当地主流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针对华裔青少年回国深造意愿比较强烈且人数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各类外派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尝试举办与国内基础教育体制相衔接的实验班、实验校,使其能就地接受相关教育,为他们以后回国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做好准备。
三、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关系”处理
在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主力与推力”的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在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既要强调目标、方向、任务等核心要素的“一盘棋”、“一个调”,又要注意区分华文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个性”,在推进力度和节奏上张弛有度、快慢有节,切忌“一刀切”、“一阵风”。这是因为,受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等不同的影响,华文教育发展模式不一、水平高低不同、利弊因素各异,差异性很大。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好大家“向前看、齐步走”的问题,否则就容易“摔跟斗”、“走岔道”。
二要正确处理好主力与推力的关系。处理好主力与推力的关系,就是要准确定位华侨华人与祖(籍)国政府在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华文教育源于华社、根植华社、服务华社,是广大侨胞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本需求。因而,华社是华文教育发展的“发动机”、“火车头”。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发展必须得到广大侨胞的积极参与,需要他们以“主人翁”意识将自己对华文教育的内在需求外化为支持华文教育发展的实际行动。唯有如此,华文教育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
支持海外华人社会开展华文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各有关方面也需要发挥好“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关键区域、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发展中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发挥它们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海外华文教育整体上水平、上层次,更好地造福华社。
总之,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日益实现,必然伴随着中华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在世界推广语言文化的重要渠道,华文教育在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朝着“标准化、专业化、正规化”方向迈进,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国侨办文化司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