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华人商业的发展演变及社会影响-pg麻将胡了模拟器

pg麻将胡了模拟器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多伦多华人商业的发展演变及社会影响
2015年no.3 海外纵横 作者: 王曙光

  最近30年间,加拿大华人移民人数持续增长。据2011年全国家庭调查统计,加拿大现有华人人口148万,分别占加拿大总人口的4.5%和移民总人口的22% 。加拿大华人主要集中在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少数大城市,其中70%定居于多伦多和温哥华两大都市区。地理上高度集中的华人社区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华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观商机。同时,华人商业也出现了新的商业内容和经营模式。

  一、 华人移民构成的变化和地理分布

  在1980-2010年的30年间,多达120万华人移民加拿大。1997年以前,华人移民主要来自中国香港。香港移民从1984年开始明显增加,至1994年达到高峰4万人。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移民人数锐减,中国大陆成为华人移民的最大来源地。大陆移民的增加始于1990年,于2010年达到6万人。最近30年间移民加拿大的120万华人中,50%来自中国大陆,31%来自中国香港,10%来自中国台湾,9%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与老一代移民相比,现代华人移民的构成有显著的不同。第一,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很高。其中26%的华人在移民时已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第二,高达20%的华人移民为企业家移民(7.5%)、投资移民(10.5%)和自雇移民(1.3%)。其中许多人来到加拿大后成为华人商业发展的主力。

  定居加拿大的华人移民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1991—2011年,大多伦多都市区华人人口增加了1.5倍,由1991年的23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59万人。近年来,由于石油业带来的经济繁荣,定居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市和埃德蒙顿市的华人逐渐增多。

  在华人集中的大多伦多都市区,局部聚集的现象也非常明显。大多伦多都市区由23个市(县)组成。为方便分析起见,整个都市区可分为四个同心圈层:内城区、近郊建成区、边缘建成区和远郊区。内城区和近郊区共同组成现在的多伦多市。1980年以前,华人几乎全部居住在内城区的中区唐人街及其周围。1980年以后,新移民开始在内城区东部聚居,形成了第二个唐人街—东区唐人街。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华人定居近郊区的士嘉堡和北约克,华人聚居的郊区化由此开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移民选择位于边缘建成区的万锦市、列治文山市和密西沙加市定居。2011年全国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大多伦多都市区华人人口的44%集中在边缘建成区,37%在近郊建成区。边缘建成区中的万锦市和密西沙加市分别占华人总数的20%和10%。在万锦市,华人人口已经占当地30万人口的40%。列治文山市华人已占本市人口的25%。在近郊建成区内,士嘉堡和北约克分别占大都市华人总数(以及当地人口)的20%和14%。大都市区内的这些华人聚居区也成为华人商业最发达和最繁荣的地段。

  二、多伦多华人商业的发展与演变

  华人移民定居多伦多始于19世纪末期。由于人口增长缓慢,语言障碍和受教育程度低,当时华人移民就业机会极其有限。许多人不得不自谋职业,主要从事小餐馆和杂货店。这种极为简单的商业结构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而且几乎全部集中在内城区的中区唐人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人商业开始向郊区转移并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第一个郊区唐人街。它位于近郊建成区士嘉堡的爱静阁(agincourt)一带。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人人口进一步郊区化,华人商业向更远的边缘建成区扩散,开始大量出现在万锦市、列治文山市和密西沙加市。与中心区的老唐人街相比,90年代以后出现的华人商业有以下几大鲜明特点。

  (一)购物中心的兴起与发展。

  与多伦多中区唐人街主要是传统店铺不同的是,郊区华人商业发展是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的。以建筑形式区分,华人购物中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室内购物中心(即shopping mall), 另一种是开放式的购物中心(称为plaza)。这两种形式的购物中心都为顾客提供免费停车场,方便顾客购物。

  华人购物中心发展模式与主流社会购物中心非常不同。大多数华人购物中心虽然也是由开发商统一建造,但他们把店铺分割出售给个体户,被称为“共有共管式购物中心 (condominium shopping center),此前这种营运方式在加拿大从未有过。自20世纪90年代初从香港引入以后,这种模式很快受到开发商和华人移民的青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的25年间,大多伦多地区出现了大大小小60多座以华人店铺为主的购物中心。小的由20多家店铺组成,大的有多达400家商店,其中70%左右的购物中心是在2000年以前建造的。郊区华人商场的兴起对中区唐人街的生意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并带来了华人商业地理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

  2000 年以前兴建的华人购物中心主要由华人经营的店铺组成,2000年以后建成的几个大型购物中心出现了华人商铺和主流商店搭配共驻的经营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新地平线中心”(new horizon center)和“美丽径广场”(milliken crossing plaza)。这两个中心都是由非华人地产商开发建成的。主力店分别由华人经营的“大统华超市”和主流零售连锁“大众药妆店”(shopper’s drug mart)担纲。其余店铺既有华人经营的也有非华人经营的。这种商店搭配有利于一站式购物,增强购物中心对顾客的吸引力。

  (二)商业结构的变化及现代超市的扩张。

  食品杂货店是最早的华人商业形式之一,规模很小。中区唐人街的食品店虽然比过去扩大很多,但仍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超市。随着商业的郊区化和购物中心的建设,华人超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些堪与主流超市比肩。现在大多伦多都市区有50多家大型华人超市。

  现代化大型华人超市主要由福建移民和台湾移民经营,其中一半以上是由福建移民开发经营。许多福建移民长期在超市打工,取得了超市经营经验,待他们积累了一定资金以后,便投资开设自己的超市。福建移民比较团结,相互帮助,常常以相互借钱的方式支持同乡开设超市,而且雇佣同乡在自己的超市工作,为同乡提供就业机会。他们甚至回到福建家乡集资,用于在加拿大开设超市。

  台湾移民李罗昌钰于1993年在温哥华开设第一家“大统华”超市。2002年开始在多伦多开设分店。目前大统华在加拿大共有22家分店,其中7间在多伦多都市区。大统华以“高档超市”的形象开拓华人市场。大统华还是第一家在店内开设快餐服务区的华人超市,并被其他超市纷纷效仿。加拿大最大的主流超市连锁“劳伯劳”(loblaws)于2009年出巨资将其收购于麾下。收购以后的大统华由原班团队管理和经营,供货商不变。劳伯劳也通过大统华的进货渠道为其自己旗下的超市提供亚洲和中国风味的食品,以吸引周边的华人顾客。

  与老一代移民相比,开设超市的新一代移民具有现代企业家的眼光和视野,而且熟悉跨国进货渠道。他们年轻有见识,有经商魄力。华人超市以其低廉的价格和符合华人移民习惯的产品,受到华人的普遍欢迎。大型华人超市的兴起也分流了部分主流超市(特别是低端超市)的客流量,甚至使一些位于华人聚居地段的主流超市闭门歇业。越来越多的华人超市在原是主流超市的物业里装修开业。一些华人超市还进驻了原属主流社会的社区购物中心,成为这些中心的主力商店。

  两家华人超市连锁—“阳光超市”和“华盛超市”正在探索一种更新的营业模式:把顾客群延伸至华人社区以外 (称为crossing ethnic boundaries),同时服务于华人和南亚移民。最近开业的两家阳光超市和一家华盛超市内都设有两个肉食部:一个服务于华人,另一个只售清真肉—而且雇佣南亚移民做收银员。

  华人商业虽然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缺乏华人自己经营的大型百货店。近几年, 一家名为“大多百”的中型百货连锁初具雏形:至少有三家大多百已经进驻了华人购物中心,成为主力商店,对活跃华人购物中心,吸引客流起到一定作用。大多百的商品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大陆,尤其小型家电和厨房用品质优价廉,颇受华人消费者的欢迎。

  三、多伦多华人商业发展及演变的社会意义

  多伦多都市区以少数民族众多而闻名。但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华人商业最为发达,自给程度也最高。虽然来自南亚族裔移民总数超过华人,但其商业发展规模和数量均比不上华人商业。在香港和台湾的社会文化中,经商普遍受到尊重和推崇。所以,从中国港台地区来到多伦多的移民从商的比例较高。2000年以后,经商在大陆也蔚然成风。许多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大陆移民在加拿大继续做生意。

  在大多伦多都市区,近 60万华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族裔性消费市场,为华商提供了巨大商机。许多移民来到加拿大多年以后,仍然保留了吃中餐和使用中国食材的习惯。主流超市虽然也有限地提供华人家庭所需的食材和日用品,但远远不能满足华人家庭的日常需求。在服务性行业中,许多华人不但倾向于选择中餐馆,而且首选精通中文的华人医生、会计师、牙医、律师和旅行社。这也是华人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自身条件和可支配的资源来说,新一代的华商多受过高等教育,并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有些华商在移民之前就已经有了从商经历。来到加拿大以后,在多伦多组成各种形式的同乡会,会员之间相互交流支持。新一代华商的采购渠道也多样化,与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都有生意联系:或经过批发商,或直接从厂家进货,以保证货源的多元化和充足的商品供应。还有些华商从原居地带来资金,克服了在加拿大贷款渠道不畅的困难。在商机和自身能力以及可支配资源的双重有利条件下,华人商业获得了极大发展。 零售商业是低利润的生意,控制经营成本(包括工人工资)非常重要。大量华人移民也为华人超市提供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另外,华人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为大型商业设施提供了必要的市场支撑。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华人商业局限于中区唐人街,其经营范围和地域分布都很狭窄,因而对主流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往往被主流社会所忽视。随着华人商业经营地域范围的扩大,其社会影响也随之扩大,招致了来自主流社会的一些不同声音:首先,华人商业的发展对当地沿袭多年的城市规划条例带来冲击。其次,华人购物中心内的商业单位普遍过小、过多,而且餐馆数量过多,车辆停留时间过长,造成周边交通拥挤及乱停车等现象,引起当地居民抱怨。最后,华人购物中心的营业模式同样受到业内质疑。华人购物中心一般没有大型百货商店,都是小店铺,且同质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使不少店家经营困难。

  加拿大地方政府普遍欢迎华人商业进驻,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地方政府官员也有义务听取其他市民的民意。列治文山和万锦市都邀请了独立的咨询公司对华人商业的发展及对社区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建议,以求客观公正。根据咨询公司的建议,两市政府对各自的规划条例进行修订,既体现了对华人商业发展的支持,也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约束。但这些约束局限于对商场的设计、商场内部商店的数目以及周边停车位的要求和限制,而回避了族裔这一敏感话题。

  四、结语

  经过最近20多年的发展,多伦多的华人商业已不再完全是小店铺。其中许多是以注册公司的形式经营,在资金和进货渠道方面有了很大保证,盈利能力也大为提高。有些已经发展为连锁企业,如华盛超市、大统华和龙泰集团。华人商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成为多伦多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这些商业不但满足了华人移民的消费需求,更为所在的城市交付了大量的税金并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

  展望未来,华人超市的生意会持续兴旺。因为“民以食为天”,由于食品的文化性,华人超市与主流超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只要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就能稳占华人消费市场,甚至可能取代更多的低端主流超市。当然,不排除日后部分华人超市会被主流超市公司所收购,或者更多的非华人商业地产商可能会邀请华人超市入驻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商店。

  值得注意的是,华人购物中心的发展势头日趋衰弱,原因在于:一是零售生意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微薄;二是商场物业价格高企,比20世纪90年代成倍上涨;三是加拿大政府对投资移民的资金导向有了新的限制。这导致有意愿在华人购物中心购买商业单元的移民越来越少,致使流向“共有共管式”购物中心的投资大为减少。

  (作者系加拿大怀雅逊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pg游戏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