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助力汉语国际传播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8年no.4 华文教育 作者:陈水胜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五通”为主要内涵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迅速推进,并转化为众多实实在在惠及各国民众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国与国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因此,“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管基础、管长远、管根本的。要实现民心相通,加强汉语国际传播,加快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也势在必行。
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契机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迎来大发展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蓬勃开展,华文教育作为主要汉语国际传播平台之一,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华文教育方面,集中体现在以“三化”为核心的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工程扎实推进。因应世情国情侨情的发展变化,国务院侨办于201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上作出了推进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推动广大华文学校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部署。“三化”建设自启动以来,以打造施教体系、教材体系、培训体系、帮扶体系、支撑体系和体验体系为抓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创新发展,极大提升了华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标准化建设为例,根据海外华文学校的实际情况,国务院侨办组织专家组陆续研发了《周末制华文学校办学标准》《全日制华文学校办学标准》《周末制华文学校教学大纲》《全日制华文学校教学大纲》《华文教师证书标准》《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标准》等一系列参照性标准,使广大华文学校的办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建设与汉语国际传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项合作的不断深入,“汉语热”鲜明可感,汉语教学在沿线各国越发普及,学习汉语成为当地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一种“时尚”与“潮流”。另一方面,随着汉语传播的加速,中华文化加快走向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与认知有了较大的提升,彼此之间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更加牢固的社会根基。
当前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发展良好
仍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
在看到近年来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其存在的不足。当前的汉语传播和文化推广工作,无论是从国际社会的总体需求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加以衡量,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优质供给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速特别是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汉语热”逐渐升温,并迅速席卷全球,成为一种常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全面推进,各国民众学习汉语的需求更旺、要求更高。以华侨华人群体为例,他们对华文教育的需求已由原来的“能说中国话”这一简单朴素的要求,提升至渴望全面系统地接受中华语言文化教育。反观供给侧方面,尽管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比如,适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本土化”汉语言文化教材供应不足;各国普遍缺少高素质、专业化的汉语教师,大多没有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本土汉语教师来源渠道,较为依赖从中国选派的志愿者教师;海外汉语学习者近距离体验中华文化,感知中国发展的渠道仍然偏窄,无法有效满足该群体的巨大需求等。
(二)工作合力不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必须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从国内看,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汉语国际传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提升,开始有意识地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但总体上仍存在着“圈内热,圈外冷”“重视程度逐级递减”等情况。从海外看,各汉语传播平台(如华文学校、孔子学院、主流学校)还是“各自为战多,协同配合少”,大多尚未形成共同拓展当地汉语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社会参与不够。加快汉语国际传播,既离不开政府层面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又离不开社会层面的积极参与。相比之下,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还比较大,但社会层面的积极性却远未调动起来,市场的推动力也远未激发出来。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持续提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各行各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激增。面对巨大的汉语需求,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更迫切需要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不断提高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多措并举夯实发展根基
进一步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来看,新时代必将掀起新一轮更加强劲的“汉语热”。目前,新一轮“汉语热”已率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兴起,有人甚至把懂汉语比作是捧上了“金饭碗”。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需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加快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一)用市场潜力激发社会参与动力,持续提升汉语国际传播的社会化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汉语人才的就业渠道更宽,工资待遇更高,汉语教育市场的吸引力较以往有了质的提升。因此,可以借助这一巨大市场的吸引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进入。比如,可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海外华文学校合作,创办中文国际学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内师范院校合作,在海外创办华文教师培训学院或者分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孔子学院建设或者独立开展汉语培训业务等。
(二)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释放优质供给。面对海外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我们需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可能地释放更多更好的供给。比如,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组织专门队伍,尽快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学习者编写适用的“本土化”语言文化教材;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合作,通过设立分校或培训中心等多种方式,为当地建立起稳定的汉语教师培养渠道;可鼓励地方、院校和社会团体等各显神通、各尽其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广泛宣介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让更多汉语学习者近距离了解感知中国等。
(三)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不只是哪一家或者哪一层面的事,也很难单单依靠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的力量就能完成,而是要不断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比如,要加强中外政府间的磋商,共同为当地汉语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政府层面的必要支持;要加强华文学校与孔子学院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做好当地的汉语推广工作;要强化各级各部门对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自职责与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大支持力度等。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方位推进,中外交流与合作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并提升至更高水平。在此形势下,加强汉语国际传播,加快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具重要意义,是筑牢中外友好合作根基的必然要求。我们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扎实做好语言文化推广工作,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铺好“语言路”,搭好“连心桥”,驾好“友谊船”。
(作者系原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干部,现挂职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委常委、副区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