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唐归智对三峡地质研究的新贡献-pg麻将胡了模拟器

pg麻将胡了模拟器首页  > 侨界撷英   > 正文
归侨唐归智对三峡地质研究的新贡献
2006年no.1 侨界撷英 作者:吴淡初

  越南归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唐贵智先生,经过七、八年爬山越岭,跑遍包括神农架无人区在内的八万平方公里的整个长江三峡地区,查清了各种地质现象,获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准确预报了几次重大地质灾害。后来,又花了近10年功夫,整理、编辑出版了《长江三峡地区新构造、地质灾害和第四纪冰川作用与三峡形成图集》,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预报地灾准如神

  唐贵智研究员在半个多世纪的地质生涯中,对地质构造、地质应力的研究十分着力,多次准确地预报地质灾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根据宜昌地区地质构造进行分析,首先提出了仍在活动的黄陵旋卷构造,进而指出它的地应力将对正在建设中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并于1975年在本人仍受冲击的情况下冒着风险写信给《人民日报》提出这一问题,敦请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予以注意。一年后(1976年),在二江基坑施工中,果然出现了由于地应力作用的边坡形变,其特点与他所预测的完全一致。中央派员直接听取他的意见,经实施,收到良好效果。

  1980年10月初,他应地区专署的邀请,到离宜昌西南约200公里的清江北岸长阳资丘进行考察。他发现地形变异迹象,即确认这里将发生大滑坡,建议当地立即撤离居民,加强监视。当地政府采纳其意见,马上疏散居民。果然,三天以后发生大滑坡,滑坡体从445米高程向下直泻,摧毁坡下民房,幸无人员伤亡。

  1977年,唐贵智研究员首次考察秭归东面的新滩滑坡体和链子崖危岩时发现,新滩滑坡体位于仙女山活动断裂带上,而过去的滑坡残迹显示出与仙女山断裂活动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其中最明显的是每次滑坡和岩崩都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史籍记载,新滩在公元100年、337年、1032年和1542年皆发生过特大滑坡,其中1032年断航21年,1542年断航82年。这里的滑坡和岩崩有明显的每500年左右出现一次高峰期的时空周期规律,而自1542年到1977年已有435年平安无事,因此他预感到这里近期将可能发生大滑坡和岩崩的危险性。自此以后,从八十年代开始,他每年都到新滩滑坡现场考察。1985年4月底至5月初,他又和陶明君先生一起在崩岩研究所董帮平及该所办公室主任的陪同下,再次亲临现场考察,发现滑坡体内形变破坏异常严重。当时他就向董帮平提出,要他们用崩岩研究所的名义向省、地政府作紧急报告,并强调新滩镇居民要立即转移到安全地区和加强对险情的监视。董帮平先生据此马上向省、地两级政府报告。省、地政府立即采取措施转移居民。事隔一个月后,当年6月12日凌晨3时45分,新滩发生了二级地震,震源深度不到一公里,接着就发生了大滑坡。滑坡体长2公里,上宽800-850米,厚30-40米,最大滑坡速度每秒30米,滑坡冲击长江南岸岩坡,击起长江水浪高50-60米,所幸险区457户共1371人已全部转移。事后他又提出白天可通航、夜间不通航的意见,尽量减少损失。由于唐贵智研究员的准确预报,所在单位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于1985年9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新滩滑坡勘测预报抢险救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988年,唐贵智研究员在参加全国专家考察三峡时,曾对巴东县领导提出,巴东新、旧县城城址系大滑坡体,不宜建新县城。然而当时未引起重视,结果九十年代一次大雨即爆发滑坡——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及数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由于唐贵智研究员业绩表现突出,预报地质灾害准确,贡献卓著,国务院曾两次给予奖励并授奖状。

  编成巨著可传世

  上世纪80年代初,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谭忠福先生,委托唐贵智研究员从事“长江三峡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对工程建设影响”的课题研究。他随即和陶明君一起开展野外地质调查。他们爬高山、越峻岭、过险滩、登悬崖,深入到人迹罕见的地质现场,经过七、八年的艰苦努力,调查了面积8万平方公里的整个三峡地区,发现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现象,先后发表了16篇论文,其中《关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应注意的几个地质问题》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得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孙越崎先生首肯。为了查明一个地质问题,他三番五次深入现场观测。秭归县杨家岭第四纪推覆构造就是这样被发现和确定的。而预报新滩复式滑坡则是经过他近8年的观察和研究才取得成功。

  唐贵智研究员在长时间从事野外地质调查中,拍摄了大量的地质、地貌照片。有的照片还是在偶然的机遇下拍摄的,显得更为珍贵。鉴于以往有关三峡地区的地质论著侧重于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表现形式则以文字为主,而论述新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的著作几乎是空白,以图片系统反映三峡地质、地貌尤不多见,因此他决定在珍藏的4000多幅野外地质照片中,挑选50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汇编成集,附上简要文字说明和插图,为读者提供直观素材,且以中、英文对照,以利对外交流。图片集共分三个部分:(一)新构造运动形迹;(二)地质灾害;(三)第四纪冰川与三峡形成。他说:“此图片集是我50余载地质生涯的缩写。它凝结了我多年来在三峡地区野外工作的心血和成果。出版这本图集,为祖国建设留下有价值的资料,这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他的良好愿望,得到很多朋友和单位的鼓励与支持,他的恩师杨遵仪院士还为图集题词,赞扬他“勤学苦练,锲而不舍,实践实践,真出硕果。”

  经过近10年的酝酿、整理和编辑,通过多种渠道自筹出版经费,图集终于在2001年4月经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图集出版后,立即引起地质界的强烈反响,受到许多地质同行的赞誉。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期刊《华南地质与矿产》和《中国国土资源报》、《三峡纵横》、《宜昌日报》等媒体都对该专著进行介绍和报道。2002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时,把该图集作为地质成果展出。香港和海外的学者、全国各地大图书馆,闻之索购者不少,有许多普通读者也争相求阅。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吴景阳教授指出:“这是一部目前最好、最完整的三峡地质现象、地质条件、地质作用图片之大成。相信它不仅是地质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会逐渐显现它在三峡研究中的历史意义。”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田陵君教授评价说:“这本图集具有十分重要的利用价值,是对西部大开发的贡献。提出长江三峡河谷形成的新观点,值得重视。这是一本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

  更使唐贵智研究员感到欣慰与鼓舞的是,地质专业出身的温家宝总理接阅此书后,当即对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作了重要批示,显示温总理对唐贵智研究员的关怀和重视。

  一片丹心为人民

  唐贵智的父亲唐富言是湖南省资兴县人,在长沙师范读书时,与毛泽东是同学。“五四”运动后,受教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广州创办知用中学,以宋儒理学家的“格物求知,穷理致用”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求知致用。在日寇侵犯广州前夕,学校决定将教师分三批撤离广州,分别到香港、澳门和越南继续开办知用中学。唐富言于1938年到达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在华侨众多的堤岸创办知用中学,一直到1960年病逝。

  唐贵智是唐富言的长子,在湖南出生,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福建从事地质调查。1948年因治病到越南,在其父创办的知用中学任教。

  新中国诞生后,唐贵智于1951年回国。最初在广州地质研究所从事广西锰矿的勘察工作。1953年奉中央人事部调令,到中央军委北海舰队工程部从事国防工程建设。由于业绩突出,一年后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其表现,连苏联专家也大为赞赏。1960年调到地质部河北省地质局。1963年调湖南省长沙中南地质研究所(即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前身)。不久,赴湘西怀化县参加农村社教工作,负责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怀化县及邻区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为当地农民摆脱长期旱涝欠收的困境作出了贡献,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高度赞扬。在整整十年的“文革”期间,由于他是归侨,又有海外关系,受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冲击。但他经受住了考验,仍然十分关心地质事业。“文革”后,他从事长江三峡新构造运动及其对工程建设影响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他进入古稀之年时,又花了近10年的心血,编辑出版了图集。真可谓,为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他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作者系广东省江门市侨联名誉主席)

  本栏目责任编辑 崔酉年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pg游戏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