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塞纳河畔的爱-pg麻将胡了模拟器

pg麻将胡了模拟器首页  > 侨界撷英   > 正文
来自塞纳河畔的爱
——记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会长汪漱芬女士
2006年no.5 侨界撷英 作者:赵林

  据新华网巴黎2006年8月26日电,惊悉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主席汪漱芬女士因心脏衰竭,于25日清晨在巴黎郊区一家医院辞世,享年83岁。

  噩耗传来,四川省侨务部门及各地区捐资受益的贫困学生及其教师悲痛万分。汪漱芬女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捐资义举将永远值得人们学习与怀念。

  问鼎乐坛:她是女中音歌唱家

  汪漱芬,1924年生,祖籍中国上海市。当年,年轻貌美的她酷爱声乐,天生拥有一副动听的歌喉。1947年她离开上海,远渡重洋,来到巴黎自费留学,专修声乐。后来又到意大利的米兰和罗马进一步深造。一年半后,她的独唱音乐会先后在巴黎、米兰、罗马和泰国等地举行,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她演唱的《卡门》等世界著名歌剧选段,使全场听众为之倾倒。在米兰,当年著名的意大利歌王吉利听完她演唱后,发现她音域宽广、音色圆润,是个难得的女中音,表示只要她再苦学几年,就可以把她培养成米兰歌剧院的女中音主角。汪漱芬满心喜悦,计划着自己的锦绣前程,打算先回国变卖家产,筹集学费,然后返回米兰,攀登世界声学顶峰。

  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切完全改变了汪漱芬的人生轨迹。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宣告成立,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时候,远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声乐的这个上海姑娘和许多留法学子一起聚在埃菲尔铁塔下,眼含热泪一遍又一遍地高唱《松花江上》等爱国歌曲,以此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成立,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海外学子。1951年国庆节前夕,汪漱芬舍弃摘取世界声乐顶峰桂冠的机会,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上海,当她看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各行各业急需人才的情景时,早已把个人奋斗的计划抛到了九霄云外。

  教书育人:她是优秀的“工程师”

  汪漱芬回国后,本可以在上海或北京的乐团担任主要演员,但听说大西北需要音乐教师,就义无反顾地同其他100多名归国留学人员坐上了发往兰州的列车,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执教。

  行李还在墙角堆放着,她的身影已出现在讲台上。面对这些身穿粗布衣、连简谱都不识的穷学生,她一遍又一遍地教,立志要把他们培养成新中国出色的歌唱家和音乐教师。

  多少个风晨雨夕,汪漱芬在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在光秃秃的皋兰山下,不知疲倦地为学生们辅导。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她几乎忘掉一切。有一次她发着高烧,还坚持登上讲台,以致流产。

  在这片热土上,汪漱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一干就是整整10年。10年中,她与教育事业结下了刻骨铭心的感情,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音乐人才。1963年,正当她一心一意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时候,不幸的灾难向她袭来:由于长期工作劳累和缺少营养,她的声带出了问题,一场大病使她那副金嗓子几乎完全消失。在党组织关怀下,为治病,她抱着一丝希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又一次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经过医生鉴定,她再也无法重上讲坛,这才不得不留在法国定居。

  凝聚侨心:她是海外著名侨领

  1980年,心系祖籍国建设,情牵家乡父老的汪漱芬第一次回到阔别17年的故乡——中国。

  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汪漱芬看到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教育界的亲友告诉她,教师的待遇很低,住房紧张,贫困地区办学没有校舍,师资奇缺。听到如此令人不安的介绍,她的内心隐隐作痛,与此同时,一个突发的念头在心中升起:为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为振兴中华,能否成立一个教育基金会,动员海外华侨华人帮助中国内地贫困地区解决校舍和师资问题,为祖(籍)国教育事业做些贡献。

  在汪漱芬推动下,旅法上海人于1987年成立了“上海联谊会”,她被乡亲们推选为首任会长。一些初到巴黎的自费留学生,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生活困难,精神苦闷,汪漱芬总是慷慨解囊,为他们排忧解难。许多慕名入会的中青年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都按上海人的习惯,亲呢地称她为“汪娘娘”。大家说,她像一支火把点亮了乡亲们的心。她自己却说:“乡亲们像火把,温暖了我的心。我只是点亮了一盏灯,希望照亮一片地……。”

  1989年9月底,时任法国上海联谊会会长的汪漱芬应邀回国参加40周年国庆活动。她在国务院组织的国庆茶话会上,就教育问题作了热情恳切的发言,她说,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很令人欢欣鼓舞,但同时也深切地感到,要解决中国贫困学生上学的问题,就必须狠抓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她同时提出成立“华侨教育基金会”的建议,得到许多与会者的支持和响应。

  回巴黎后,汪漱芬就积极着手筹备“华侨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为早日实现夙愿,她毅然辞去担任多年的上海联谊会会长职务,集中精力草拟基金会章程及倡议书。为给基金会“化缘”,她东奔西跑,从法国飞到英国,又从英国飞到美国、香港,联络各方亲朋好友踊跃进行募捐。

  在她身边工作的尹小姐,看到这位60多岁的老人,念念不忘为促进祖(籍)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其赤诚爱乡之心真是可敬可叹,由此受到极大鼓舞,决定全力支持汪漱芬的爱乡行动,并自愿当上助手。在尹小姐带动下,不少来自中国的留学人员,均受感于汪漱芬赤诚的爱乡之心,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都主动帮助她承担各种事务。几年来,华侨教育基金会的办公室常常门庭若市,更成了中国教育界旅法人士聚会的最佳地方。

  1992年,经汪漱芬不懈努力,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终于在由9名分布在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地的著名华侨华人学者、教授、艺术家和企业家组成常务委员会,另聘10多名各界人士作顾问的基础上正式宣告成立,汪漱芬被大家推荐为会长。她在简陋的办公室墙上挂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促进教育振兴中华”的条幅。

  捐资建校:她用心血播下侨心学校希望的种子

  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成立后,汪漱芬为表达自己的心愿,一方面变卖自己珍爱的首饰,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慷慨解囊,带头捐出20万元人民币,资助10个省的1000名失学儿童复学,直至读到小学毕业;另一方面,则积极倡导华侨教育基金会向法国和世界各地接连发出几十封信函,呼吁世界各国华侨华人以各种方式为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一片爱心。一个意义重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1991年,汪漱芬通过投书中国10个贫困省份,从而选定先到江苏、安徽等贫困地区考察。一路走过,目睹许多渴望入学的儿童,她不由心酸落泪。1993年,她通过看电视和去北京旅游,得知中国正在实施“希望工程”。为了解“希望工程”详情,她与北京有关部门联系,知道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善事。她兴奋地对随行人员说:“这样的事不做,还做何事?”她原本想在北京多玩几天,多看看名胜古迹,但由于心里放不下为“希望工程”办些实事的念头,于是便决定提前返回法国。

  1994年10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汪漱芬与四川省侨办建立了联系。通过了解,汪漱芬认为四川省侨办侨联实施的“侨心工程”计划与北京提倡的“希望工程”一脉相承,均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善事,故此,她对此计划的实行是一往情深,痴心不改。

  汪漱芬在了解“侨心工程”之前,就想以个人名义独自捐资建造一所小学。经反复比较,最终汪漱芬选择四川兴文县久庆镇作为捐建学校所在地。久庆镇原有一所普通中心小学,面积狭小,校舍简陋,且年久失修。

  1995年2月,汪漱芬为把以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名义所捐建的第一所小学办好(实为她本人捐建),平时十分节俭的她,这时却毫不吝惜,专程从巴黎飞到香港,变卖她多年收藏的古画,凑足了40万元人民币的建校工程费。

  在当地各级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四个月修建,一座占地10亩半的学校便告落成,新学校拥有1600多平米的两幢宽敞的教学大楼。1995年9月6日,年逾古稀的汪漱芬不顾41度酷暑天气,在患有心脏病和眼睛刚做完手术的情况下,专程从巴黎赶到偏僻的山乡为她倾资捐建的第一小学落成剪彩。汪漱芬和丈夫艾昂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在雄壮的鼓乐声中,右手颤抖地剪断红绸,随着大家的掌声,她那百感交集的心情早已化作欢乐的泪水畅快地流淌出来。至今为止,该校在“全面发展出优秀、五育(德、智、体、美、劳)并举德为先”的方针指导下,已经培养出10届共1200多名合格而又优秀的毕业生。

  汪漱芬捐建的第一小学落成后,当地政府为纪念她的高风亮节,曾想为她立碑、设功德堂,都被她一一谢绝。政府建议将学校命名为“汪漱芬小学”,她也执意不肯,后经多方考虑,还是坚持就叫“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第一小学”。在以后7年中,汪漱芬为捐建“侨心工程”,呕心沥血,百般操劳,如春蚕吐丝般地贡献着自己并不富裕的物质财富。此外,她还四处奔波,号召海外热心祖国教育的仁人志士,先后集资在四川宜宾屏山县、内江东兴区、雅安地区以及北京市延庆县、重庆市梁平县、湖北通城县建成8所现代化的“侨心学校”,解决了上万名贫困地区儿童入学问题。每所学校不仅都有她出的资金,而且都凝聚了她的心血和汗水。她把建校经费精打细算,全都用在刀刃上,基金会的日常开支和回国参加开学典礼的旅费均没花过集资一分钱。

  汪漱芬为振兴祖籍国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爱国精神,不仅感动了许多旅法的华侨华人,更感动了她的丈夫艾昂。艾昂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平凡妻子而骄傲。他曾发自内心地对妻子说:“与你相比,我像是一个小土豆。”妻子却用满含感激与幸福的语言表达:“不!这是我们共同播下的种子,现在是收获的季节。没有你在精神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我是无法做到这一切的。”艾昂曾是法国的建筑工程师,虽已退休,但还经常找些活干,以便挣钱在经济上支持妻子。基金会的电话、传真费每月就要支出四五千法郎,艾昂都如数支付。汪漱芬年老多病,家住巴黎远郊,到基金会上班不便,都是丈夫用车接送。在基金会与四川省侨办签订捐建第7所“侨心学校”的协议后,汪漱芬告诉丈夫艾昂,支付第一期建设资金遇到困难,丈夫二话没说就拿出3000美元旅行支票,补足了缺额部分。

  汪漱芬常以一个艺术家的激情和执著鼓舞自己和大家,她说:“我们应鼓起勇气,用抗洪救灾,众志成城,民族不倒的精神在教育领域奋发图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她再次带头,将变卖房产的有限资金慷慨捐给四川名山县,建起一所香港回归纪念小学。

  2004年,汪漱芬又将爱女汪文丽不幸病故所遗留下的全部积蓄捐赠给四川省兰亭县大兴乡,建起“汪氏家族纪念学校”,以此纪念已故亲人。

  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在汪漱芬全心全意的领导与推动下,年年都有新捐赠的学校落成。至今,该基金会已集资捐赠建成14所“侨心中小学校”。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为支持中国政府提出的“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和平统一,现正在筹建四所新学校,如由汪漱芬和单声先生捐资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镇建造的“中华和平统一学校”等。

  汪漱芬用点点心血播下的“希望”种子,已经在祖籍国的大地上发芽、开花、结果。在汪漱芬爱心感召下,受赠学校教职员工对教育事业更是倾注满腔热情,学校教学质量直线上升。她曾捐助的8所侨心学校所在地区,儿童入学率几乎达到100%;1996年在湖北省通城县双龙乡建造的九年制学校,其教学质量在全县30所学校中排名第五;1999年,同样在湖北省通城县最贫困的山区程凤乡建造的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第五小学,开学一年,学校工作综合考核居全县之首;在四川、重庆、北京等地捐赠的学校也都以显著提高的教学质量不断回报汪漱芬和基金会其他资助人的爱心。几年来,她收到近1000封学生来信,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汪奶奶”,有的还寄来了考试成绩单。

  汪漱芬曾对丈夫艾昂先生说:你的祖国(法国)富有,我的祖国(中国)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地方。你百年之后,你的遗产按照法国的法律应该交给你的祖国,但我应趁我健在,逐步筹措资金,回报我的祖国,我要用它来帮助贫困的地方建设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

  怀念挚友:拍卖字画建成“侨校”

  汪漱芬为资助祖籍国贫困地区乡村的教育事业,决定拍卖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她和艾昂先生结婚时赠送给他们的珍贵画作。

  汪漱芬早年在美国加州生活时,就与张大千先生相识。作为大千先生多年的挚友,几十年来,无论风风雨雨,汪漱芬始终一直精心地珍藏着这两幅字画,以此纪念他们的深厚友情。经过深思熟虑后,汪漱芬在丈夫支持下,将两件心爱的墨宝在上海拍卖,共获20.6万元人民币。她用这笔款外加四川内江市政府匹配资金共同在内江市中区龚家乡建起一座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能容纳1100名小学生就读的“张大千纪念小学”。同时,她在给当地政府的信中写道:“张大千纪念小学建在他的故乡,这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安排,更是一份期盼与寄托。我非常希望当地政府能采取措施,集中较为优秀的师资和有天赋的学生,将这所学校办成未来的画家、艺术家的摇篮。”

  2001年9月22日下午,坐落在内江市中区龚家乡的“张大千纪念小学”举行落成剪彩仪式。剪彩仪式前,省政府、内江市委、市政府等领导会见了汪漱芬。省领导说,汪漱芬女士不是法国侨界巨富,没有百万家私,却屡次倾其毕生积蓄,不辞辛劳,不远万里来到四川,长年不断地为贫困地区捐资建校,这种爱国爱乡的义举与高尚品德令人感佩,值得敬仰与学习。同时指出,我省各级受益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用好汪漱芬的捐资款,高质建校,优质办学。为表彰汪漱芬对内江市教育工作做出的特殊贡献,市政府向她授予内江市“荣誉市民”证书。市中区还向她颁发了“张大千纪念小学”名誉校长聘书。

  2002年,汪漱芬为弘扬大千文化,丰富该校设置的“大千画廊”内容,她先后两次向“张大千纪念小学”捐赠大千先生不同时期的书画复制品81幅、照片6幅。这批文物在“大千画廊”展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梦萦祖国:她的爱将与我们同在

  汪漱芬率领的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在10年间,已向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捐款63万元人民币,兑现了使1000名失学儿童重返学校的诺言。此外,还向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捐赠了教学仪器。基金会除计划内捐款外,还急人所急,针对一些特殊困难情况给予特别捐助。1995年,该会收到湖北通城县双龙乡农林小学来信,告知该校13名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学杂费已经或即将失学。汪漱芬阅完此信,忧心如焚,立即向该校汇去捐款,为13名儿童一次付清小学期间全部费用,还出资为学校建起围墙。

  把从事基金会的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寄托,全身心地无私投入,只想努力付出,丝毫不想索取是汪漱芬做人的原则。她不顾年事已高,坚持每星期三天到城里的基金会办公,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乘坐末班火车回家。她患有严重的青光眼,行动很不方便,到了她家附近的火车站,还得由她先生从车站接她回去,长年以来一直如此。有人问她,为何要这么做?她语重心长地回答:“虽然我嫁了法国人,在法国住了这么久,但我还是中国人,心里总惦记着中国。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不愿把我的所有留在异国他乡,我要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金,都用到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身上,为此,我要抓紧时间。”

  汪漱芬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希望能在巴黎地区建立一所“法中学校”。她有些不服气地说,巴黎地区有许多国家办的学校,如美国学校、德国学校、日本学校等,就是没有我们华人办的一所正规学校。各侨团、协会虽然办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中文学习班,但只有周末和假期才进行一些教学和娱乐活动。有的华人第三代子弟既不能阅读中文书报,也不会说中国话,真令人感到十分遗憾。

  为弥补遗憾,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加强中法文化交流,汪漱芬认为很有必要在巴黎地区建造一所正规的“法中学校”,为在法的华人争口气。这一想法得到其丈夫艾昂等人的大力支持。艾昂和雪娥龙公司建筑设计室主任克里斯蒂昂·约里奥先生表示,愿意无偿地与中国建筑师一起为该校设计大楼建设图纸。

  已是80多岁高龄的汪漱芬,又孜孜不倦地为在巴黎修建这所中文学校而奔波、操劳……。

  1998年8月16日,在法国潮州会馆礼堂举行的华侨华人社团赈济中国水灾会场上,年逾古稀的汪漱芬第一个起身,慷慨激昂地发表赈灾演说。她代表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宣布,向中国灾区同胞捐款12万法郎。与会的侨领们都为老人的精神所感染,向她投去尊敬和赞许的目光。当有人轻声问到:“作为一个纯服务性的社团,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何以捐出如此大的款项?”汪漱芬微笑地解释道:这是她与名誉会长、香港实业家黄国栋共同商定的。要说表彰的话,应该首先表彰黄先生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黄先生已经在国内捐建了2所“希望学校”,如今听说汪会长组织赈灾募捐,马上又慷慨解囊,捐献10万法郎。至于另外2万,汪会长硬是不再介绍。在大家的再三追问下,她才吐露实情。原来,1.5万法郎是她暗中为年迈多病的胞妹准备料理后事的费用,另外5000法郎则是同她一样热爱中国的老伴艾昂捐赠的。

  2001年7月,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外侨委、省侨办侨联组成的侨务代表团赴法国访问期间,前去拜访了汪漱芬,并赠送一面写有“捐资助学旗帜,爱国爱乡楷模”的锦旗。汪漱芬边接锦旗边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带了一个头。捐资助学的功劳全靠大家支持!”

  2005年,当听到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天的消息后,汪漱芬在发给四川省侨办的贺信中写道:“神五升天,使我止不住热泪盈眶。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科技水平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海外华人,我们不但要为中国的宇航员祝福,更要为中国的现代化祝福。只有中国强大了,我们这些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才会大大提高。为此,我为中国的先进科技而骄傲,为中国未来的发展而祝福!”

  2006年1月14日,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第一小学建校10周年庆祝活动在中国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久庆镇隆重举行。汪漱芬因身体欠安未能亲自前往,她在写给四川省侨务部门的信中说:“我非常想亲自参加第一小学10周年的庆典活动。……无奈最近几天因心脏病复发,正在住院治疗,身体极度虚弱,我的愿望难以实现,令我深感遗憾。……为表达我的感谢之情,我将向学校再次捐献人民币一万元,以供学校购买必需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如今,在汪漱芬感人事迹带动下,“侨心工程”捐赠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参与“侨心工程”的海外基金会数量目前已达到20多个。

  曾任法国华侨教育基金会主席、法国上海联谊会名誉会长、欧华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旅法学会名誉会长的著名老侨领汪漱芬,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次受到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鉴于她对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与世界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已被英国列入《世界名人传记》大辞典,并获英国政府颁发的“世界杰出女性奖”证书。

  汪漱芬女士虽已驾鹤西去,但她那种热爱中国,一片情深,捐资助学,功德千秋的义举仍令人钦佩,使人感动,催人奋进。同时,也将激励海内外华夏子孙,为中国经济实现新跨越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四川省侨办)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pg游戏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