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教诲 ——忆彭光涵同志
2012年no.5 侨务回顾 作者:王效懿
彭老走了(彭光涵同志,国侨办原副主任),享年94岁。虽然我们都希望这位温文尔雅的老人寿岁百年,然而,自然法则依然我行我素。2012年5月22日,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我们和彭老做了最后的告别,这部“侨务工作的活字典”悄然合上了最后一页。
彭老是马来西亚华侨,1940年经香港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42年,彭老参加了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海外干部学习班的学习及工作。延安海外干部学习班设在王家坪北山上,有20多个窑洞作为教室。学习班的课程分两部分,一是政治课,二是军事课。当年,在延河边、宝塔山下,集合了400-500名满腔热血的华侨青年,一部分青年经过延安海外干部学习班的培训后,纷纷奔赴各抗日前线战场。
1949年全国解放后,彭老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离休后,仍然心系侨务工作。在长达70余年的侨务工作生涯中,他亲力亲为、鞠躬尽瘁,直到2012年5月12日离世。他的一生与侨务工作缠绵不断,情深意长。
2008年,我有幸参与了编写侨办内部资料的工作,于是便开始了向彭老的请教往来。我们一边拜访老领导、老同志,一边查阅历史档案,采取二者交插进行的方法,很快就顺利地切入了编写的主题。
2008年“十一”前夕,我们到彭老家拜访,对于我们的到来,这位“泰斗级”的侨务前辈极其热情。彭老的夫人杨风安女士忙着沏茶、洗水果招待我们。她告诉我们,彭老听说我们要去,立刻就把家居服换成便装,一直等着我们。彭老更是在听完我们叙述后,耐心给我们讲解每一项侨务政策制订的来龙去脉。老人家娓娓道来,就像淙淙溪水,慢慢沁入我们的心田,令思路豁然开朗。
在此后2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多次打电话询问或者到家里去拜访,彭老从来没有因平静而有规律的生活被我们打乱而产生厌烦情绪,并且叮嘱我们,这部内部资料一定要以史料为依据。比如他认为,我们党的侨务工作历史,应该追溯到延安时期。1938年,延安成立了“延安海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委),朱德同志任海委主任。为进一步确认这段历史,在彭老的引荐下,我们拜访了当年在“海委”工作过的庄焰(以下称庄老)同志。庄老是菲律宾华侨,1938年从菲律宾到香港,经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廖承志主任安排辗转来到延安。解放后,庄老从事外交工作,现为外交部副部级离休干部。2009年7月的一天,我们到东交民巷外交部宿舍拜访了庄焰伉俪。对于我们的来访,91岁高龄的庄老很兴奋,步履蹒跚从客厅走到书房,拿来一个小蓝本,满怀深情地告诉我们:有关延安海委的情况我都记录在这个本子里,如今你们来了,我毫无保留地把延安海委的情况给你们说说,即使我去见马克思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一份珍贵的侨务历史资料就这样被抢救挖掘出来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侨务工作者对侨务工作那至死不渝的感情,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那种关心、信任和语重心长的长者风范,这些,都将是我一生的珍贵记忆,激励着我像彭老一样,为共和国的侨务事业奋斗不止。彭老永远活在我的心里!-(作者系国侨办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