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护侨第一轮-pg麻将胡了模拟器

pg麻将胡了模拟器首页  > 海外纵横   > 正文
新中国护侨第一轮
————“光华轮”的前世今生
2023年no.3 海外纵横 作者:孔祥昊

  2018年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这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以发生在2015年的也门撤侨行动为故事背景。影片展示了中方撤离海外人员的高效率,以及赢得的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向外延伸,“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撤侨这一词汇似乎又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实施过多次大规模海外撤侨,足迹遍布亚非拉等大洲。其中撤离印尼华侨时所使用的光华轮最为人所熟知。

  光华轮是新中国的第一艘自营远洋轮船。它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肇始的经历是艰难而传奇的,又与印尼的排华运动密不可分。1945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以后,随着一系列国有化政策的推进和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加之历史矛盾的遗留和当时印尼国内外形势的风云变化,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酿成了其独立后的首次大规模排华运动。

  印尼于20世纪60年代初掀起的排华狂潮始于1959年11月18日印尼政府颁布的第10号总统法令。该法令规定居住在第一、二级自治区(即省、县)首府和州首府以外的外侨小商贩和零售商自1960年1月1日起必须停止营业。众多地区随即强迫华侨搬迁,并发生一系列暴力殴打华侨事件,数十万华侨商贩被迫停业,生活陷于绝境。对此中国政府曾多次交涉,除要求印尼方面切实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外,同时提出我国政府准备把在印尼流离失所或者不愿继续居留印尼的华侨接回国。

  鉴于中国当时尚未拥有远洋轮,因而自1960年1月20日起,中国政府不得不先后租用十多艘外国客轮到印尼各港口接运难侨回国,拉开了大撤侨的序幕。1960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在广州、汕头、湛江、海口等地的港口,设立接待华侨的机构”等指示。撤侨计划包括:“在广东、云南、福建、广西扩建和新建国营华侨农场,集中地大量安置归侨,发挥他们的特长,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回国的华侨学生和具有培养条件的社会青年,分送各学校学习。一些年老无亲人依靠的归侨,则安置在归国华侨养老院。”难侨在印尼等待撤离期间,我驻印尼大使馆的黄镇大使、司马文森参赞多次去看望他们,并同使领馆同志们一起到码头欢送他们回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全国外汇储备只有0.46亿美元。由于撤侨规模庞大,租赁外国轮船,不仅需要支付高昂外汇费用,还缺乏航行途中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安全保障措施。为了进一步做好接侨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了华侨事务委员会将接侨租船的费用转而用于购买旧客轮继续撤侨的请示。很快,中国政府花费26.5万英镑(当时合人民币90万元)通过一家捷克公司从希腊轮船公司买进了一艘名为“斯拉贝”号的希腊轮船,这艘船正是“光华轮”的前身。

  “斯拉贝”号轮船原是英国邮船公司的一艘服役已30年的报废客轮——“高原公主”号。该船建成于1930年,总长165.98米,总宽21.03米,总重14201.42吨,曾作为豪华客轮使用。但由于造船技术不良,使用3年多就出现船底裂纹问题。在二战时该船曾被英国政府征召,1959年停航报废后被卖给了希腊。

  1960年初,交通部远洋局驻广州办事处为接回“斯拉贝”号并实现我国自营远洋船舶的开航,挑选了多次获得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陈宏泽担任首任远洋船长。1960年7月,陈宏泽船长一行在罗马尼亚康斯坦萨港接回了“斯拉贝”号轮船。参加接船的有中方人员21人和捷方船员21人(包括捷克船长1人)、波兰船员5人,一共57人。当时船上的航海仪器、通讯设备已老旧不堪,客房、船室、甲板多处漏水,船壳铆钉松动,锚链严重磨损,通风筒有的地方已锈蚀得只剩下一层漆皮,两台主机的底座曲拐轴支架有十几道裂纹,汽缸盖裂开漏水,电缆绝缘性差,容易漏电短路起火。回程期间“斯拉贝”号还在地中海发生了烟囱着火事故。面对这种困境,中方船员们毫不气馁:“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远洋船,真受气;现在我们一定要修好开好自己的远洋船,争口气!”

  在陈宏泽的带领下,“斯拉贝”号轮船走走停停,边维修边航行,最终参加接船的人员克服千重万难把船开抵广州黄埔港。捷克船长赫克尔因此称赞陈宏泽道:“有这位能干的船长在船,我非常放心,这一航次基本上什么事都交给他了!他是一位出色的好船长。”

  但要用这样一艘超龄服役且状况糟糕的船只作为我国自主远洋航运事业的首航船舶,且要承担运送难侨的任务,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当时我国还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工业技术、原材料供应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广州船厂无法承接复杂修理工作,因而“斯拉贝”号只能在外汇非常紧缺的情况下被安排到香港修理。广州人民轮船公司对陈宏泽和全体船员的要求是:在节约外汇开支的前提下,修好船舶,做到符合安全标准,适合远洋客运要求,达到取得国际证书的标准。经过10个月的紧张修理,在陈宏泽船长的带领下,这艘原本已经报废的旧轮船终于获得了新生,船舶正式改名为“光华”,取“光我中华”之意。

  1961年4月28日,经过多方面准备,“光华轮”终于开始了前往印度尼西亚接侨的首航。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广州黄埔港举行了盛大的光华轮首航仪式。“光华轮”奏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远洋事业进军的第一声汽笛,开始了它的首航。交通部部长王首道、广东省省长陈郁、副省长林锵云、南海舰队副司令员曾生等,以及广远公司职工、华侨学校师生、黄埔港职工共21000多人参加了开航典礼。“光华轮”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悬挂着第一次飘扬在远洋航线上的五星红旗启航,前往印尼接回难侨。

  “光华轮”的首航得到了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作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的指示。“光华轮”携带了轻机枪等自卫武器,还有一批海军战士着便衣为船员执行保护任务。南海舰队也对“光华轮”采取了特殊的护航保护,海军军舰在“光华轮”途经区域待命。航行途中“光华轮”虽然两次遇见国民党炮艇但均未发生冲突。

  “光华轮”经过6天航行,于5月3日抵达目的地印尼首都雅加达。然而,抵达雅加达之后,局势异常紧张复杂,雅加达港口中部署着荷枪实弹的印尼军警,码头两侧的树林中还隐藏着大量武器对准“光华轮”,在城市中也有大量被民粹势力煽动起来的印尼民众,可谓危机重重。但这样的情形并没能阻挡住华侨对新中国的热切向往。据“光华轮”政委袁业盛后来回忆,一些华侨住得很远,离雅加达有好几百里路,他们开着汽车来看中国轮船与五星红旗。到达码头后,他们有的向五星红旗敬礼,有的作揖。一些老华侨看到五星红旗都不禁潸然泪下。“光华轮”运送的第一批难侨577人于5月17日安全抵达黄埔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顺利完成任务。从首航到同年10月1日,“光华轮”共5次前往印尼接回难侨2649人,光荣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为新中国维护侨益事业拉开了永载史册的一幕。

  “光华轮”接运难侨的出色工作获得了广大侨胞的赞许,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1963年2月6日,陈毅元帅与邓子恢副总理在广州市长朱光的陪同下,在湛江港登上“光华轮”视察,并与船员合影留念。陈毅元帅感慨万千,填词一首《满江红·参观光华海轮》。词曰:“中国海轮,第一次,乘风破浪。所到处,人民欢喜,吾邦新创。海运百年无我份,而今奋起多兴旺;待明朝舰艇万千艘,更雄放。守纪律,好榜样;走私绝,负时望。真英雄风格,人间天上。载运友谊驰四海,亚非欧美波涛壮。看东方日出满天红,高万丈。”

  被中国政府接回国内的华侨们,大部分又陆续被送往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地扩建和新建的国营华侨农场统一集中安置。一些回国的华侨学生和具有培养条件的归侨青年,被分送到各学校学习和深造。一些年老体弱、无亲人依靠的华侨则被安置到归国华侨养老院。

  “光华轮”不仅为护侨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还为新中国对外交流事业作出了贡献。如它曾首航载回我国文艺界出国访问团,运送过中、朝、越三国运动员参加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运送过我国援外技术人员到北也门,运送过修建坦赞铁路的我方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胜利圆满完成了运输任务。“光华轮”运行15年后变卖,中远公司用这笔资金成立了广州海员学校,为中国及世界航运业培养输送了大量海员人才。

  2016年12月8日,我国造船史上体量最大的半潜船正式建成,命名“新光华”号,在广州南沙港交付。该船由我国自主建造,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半潜船。“光华”这一光荣的名字在新时代得到了继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过去重金买船修船,华侨在国外受歧视、受压迫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衷心祝愿这艘“新光华”号与我国的侨务工作在继往开来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助理馆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pg游戏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